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追夢稻田人

記武漢亙谷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似松
 
 
   開欄語:為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建設,樹立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先進典范,激勵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為榜樣,為推進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出貢獻,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開展2023年度武漢“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為此本報開設專欄“尋找最美科技工作者”,深入挖掘報道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充分展示他們的先進事跡和精神風貌。
 
   “都說鄉村四月閑人少,海南由于氣候特殊可一年三熟,現在試驗田又到了實驗稻采收季節。”4月17日,記者聯系上武漢亙谷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董事長張似松時,他正匆匆趕往海南,收獲為了加快育種速度,于去年11月在海南陵水育種基地種植的水稻育種材料。
 
年少身負水稻夢 走出農村鑄輝煌
 
   在江夏山坡街紙賀路旁,常有位滿頭白發的古稀老人站在一片稻田里查看稻子長勢,他就是張似松。1978年,山坡鄉紅旗村23歲的張似松考上華中農業大學,后又考上本校水稻生理生態專業研究生,并留校工作,成為全村都津津樂道的“高材生”。
 
   一年四季,他不是在試驗田里忙于耕種、調查,就是收獲后脫粒、播種。為更好地了解水稻的特征特性,張似松常常清晨就走進田間,忙到日落西山才能出來,有時連飯也顧不上吃,一天下來泥水、汗水混在一起,渾身沒有一處干的。因飲食不規律,他甚至不幸患上了胃癌。
 
   這些并未熄滅張似松的水稻夢。工作期間,張似松相繼在湖北省農業廳糧油處(現種植業處)、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做水稻技術推廣和服務,其間還被聘為農業部水稻專家組成員、湖北省農業廳首席水稻專家。
 
放棄舒適生活 毅然反哺家鄉
 
   數十年躬耕田野,從湖北省農業廳退休后,所有人都認為張似松可以喘口氣時,他卻毅然選擇回歸田野,帶著所有積蓄和農業知識反哺家鄉。
 
   “一輩子搞農業,好不容易退下來,應該享下清福、多陪伴下家人。就算偶爾出去講下課也比風里來雨里去的創業靠譜。”家里人不是沒有勸過他,但幾十年的農業和水稻情節無法抹去他為稻奮斗的理想初心。為讓解甲后的生活也精彩,更為報效社會、回饋家鄉,張似松退休后,回鄉承包了一片荒地,牽頭成立武漢亙谷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走上水稻科研育種、種子生產與技術服務的創業之路。
 
   “國家培養了我,我不能貪戀舒適生活,我要讓荒地重現生機。”張似松告訴記者,當時只有一個想法,家鄉光星村耕地面積雖多,可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他要利用自己的技術、資源研發出優質稻種,讓這些荒地重現生機。
 
荒地變成“希望的田野”
 
   “我的實驗室就是田野,我樂意當農民。”這是研究了一輩子水稻的張似松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一間70平方米平房里,水泥地白粉墻,兩間房一個客廳,這是張似松現在江夏的家,也是他的辦公地。就是在這樣樸素的環境里,他比對著各項從田間記錄下的數據,研發出了讓農民增收的“金種子”——“鄂豐絲苗”。
 
   目前“鄂豐絲苗”水稻種子銷往省內各地區,江夏區農業農村局去年采購了2萬斤發給區內農戶使用。
 
   田地里學問很多,土質土壤、氣候、種植方法、肥料等方面都要考慮。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產量,甚至顆粒無收。通過數年實地研究,張似松研發的“鄂豐絲苗”水稻種子終于大獲成功,不僅穗粒數多,結實率高,精米率能達到70.9%……2018年8月,該稻種順利通過湖北省和江西省的品種審定。“鄂豐絲苗”種子達到了國標二級,具有抗病性、抗倒性強,產量高的優勢,畝產可達1100斤,比之前村民們栽種的稻種每畝多產50斤左右。
 
   幾年過去,昔日荒地變成了“希望的田野”。“公司主要承擔水稻育種的科研任務,基地最多時擁有6000多個水稻育種資源材料,每年向市場供應水稻種子近20萬斤。”看到鄉親們的糧食逐步豐收,收入上漲,張似松很開心,他希望自己的“農業夢”可以幫助更多人年年豐收。
 

責編:一冰

上一篇:加強人才建設營造創業氛圍

下一篇:為推動科創金融增量擴面提質

分享到: 0
?
?
真实乱偷全部视频,三级av网站,久久成人一区二区,亚洲 欧美 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