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肯定武漢首創院士科普工作室

7月7日,中國科普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王挺一行到武漢調研“院士科普工作室”開展情況,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朱志斌,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定君,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鄭華陪同調研并參加座談會。
調研組先后前往孫和平院士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和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進行實地察看并聽取相關工作匯報。
“作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是一種責任,科學家的前沿創新成果也需要和公眾做分享。”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和平認為,做好科普并非易事,為了把精密測量“冷門學科”講解得“接地氣”,他呼吁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科普隊伍中。
來到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記者了解到,工作室已舉辦57場線上線下科普活動,跨界聯合開展4次“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房縣行”,共助力21名院士和200多名專家支持房縣建設;構建“數字江豚”宣傳媒體矩陣,直播“江豚分娩”活動,吸引2.2億網民參與活動。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堅持理念先行、做好“功能+”;注重科學趣味、做好“內容+”;打造品牌效應、做好“視頻+”,累計策劃開展各類自然教育活動近250場。
醫學健康知識晦澀難懂,如何讓市民聽得懂記得???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開辦健康科普云課堂34期,網絡觀看量達2.3億人次,開展以“健康風向標”、“醫帶醫路 科技幫扶”、“黨建惠民生 健康連萬家”三大系列志愿健康服務活動300余場。丁漢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徐紅星院士科學與人文科普工作室和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提到要加強自身建設、不斷豐富科普工作室專家資源,擴大科普隊伍“朋友圈”,進一步擴大各院士科普工作室影響力。
王挺高度肯定了院士科普工作室取得的成績。他指出,武漢開啟了前所未有的“科協引導、院士領銜、行業支持、團隊協作”的科普大合作格局。他對院士科普工作室發展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要注重弘揚科學精神,院士專家領銜科普有助于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拉近前沿科學與公眾的距離;二是要各方共建共治,“院士科普工作室”是武漢市首創的創新科普模式,實現了零的突破,科協、學會、企業等要凝心聚力、分工協作,促進各方協同發力,推進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三是要匯聚院士智慧,結合院士資源落實“科普五進”(進鄉村、學校、社區、企業、機關),從組織、內容和工作機制等方面創新,開發共建品牌項目;四是要創新科普投入的新機制、形式、新渠道,發揮優質科普資源高效配置,解決科普資源短缺等難題。
中國科普研究所辦公室主任、編審謝小軍,科普創作與傳播研究室副研究員王黎明,湖北省科協普及部部長陳革,省科協普及部二級調研員陳玉芬等參與活動。
記者:陳映琦 劉煉
通訊員:吳宇明
責編: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