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河豚會被“河豚毒素”毒死嗎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每年春天,成群的河豚從江口溯游而上,放在中國古代,正是品嘗河豚肉的時節。
 
   但吃河豚需要做一番很強的心理建設,因為河豚體內含有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是目前毒性最強的非蛋白類神經毒素之一,即便是在醫療衛生條件不發達的古代,人們也深知河豚的危險程度,自古民間也有“搏命食河豚”的說法,意思是吃河豚肉是要拿生命去冒險的。
 
河豚毒素的來源
 
   河豚,又名氣泡魚或生氣魚。因為當它們被觸碰時,其身體會迅速鼓成一個“小球”。
 
   生物學家認為,河豚能進化出“充氣能力”,原因在于它們緩慢且笨拙的游泳方式,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
 
   為了逃避危險,河豚利用它們彈性很大的胃和快速攝取大量水(必要時甚至是空氣)的能力將自己變成比正常大小大幾倍的球形,讓捕食者幾乎無法食用,而有些河豚的皮膚上甚至還有刺突,讓它們看起來不太好吃的樣子。
 
   但是,外表只是河豚適應環境的小手段,真正的殺手锏來自它們所攜帶的河豚毒素。
 
   在我國和日本,關于食用河豚中毒的記載不勝枚舉。最先對河豚展開現代研究的是日本學者田原良純,他對河豚毒素的理化性質進行分析,同時也將河豚體內的毒素命名為河豚毒素。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河豚毒素被認為是只存在于河豚體內的一種毒素,直到1964年,蠑螈體內的毒素也被確定為河豚毒素,之后,在細菌、藻類、軟體動物門如藍環章魚、雙殼類和腹足類等許多生物體內都曾檢測到河豚毒素存在。
 
   基于這些發現,長島裕二等人提出河豚體內的河豚毒素是通過食物鏈富集而來,而這個存儲位置就在肝臟。
 
   通過實驗也證明,人工養殖的河豚不含河豚毒素,但是在飼料中添加有毒河豚的肝臟,原本無毒的河豚體內就會有毒素的累積。
 
   此外,也有科學家認為是河豚體內的細菌產生毒素,通過分離河豚體內的細菌如放線菌、弧菌、假單胞菌等,經過培養后,均檢測出河豚毒素的存在。同時,科學家在河豚胚胎孵化過程中也檢測到其體內毒素含量在不斷增加,這表明河豚毒素是胚胎的產物。
總的來說,目前大多數科學家統一認為河豚體內的河豚毒素是受食物鏈和微生物雙重影響的結果。
 
河豚毒素有多厲害
 
   河豚毒素屬于海洋性神經毒素,因此對鈉離子通道的選擇是非常優先的。
 
   當河豚毒素與鈉離子通道結合后,由于鈉離子通道上的α-亞基存在河豚毒素的受體,與河豚毒素結合后,會阻止鈉離子進入細胞,從而阻斷神經與肌肉產生興奮活動,引起麻痹,嚴重時還會出現呼吸困難導致死亡。
 
   而河豚體內的細胞構造發生了基因變異,它們體內的鈉離子通道上的一個位點發生了取代,取代成為了一個不與河豚毒素結合的受體,同時,河豚體內還保留了可以與河豚毒素結合的特定蛋白,降低了毒性效應,使得河豚對體內的河豚毒素具有極強的耐受性。
 
   不過,凡事都有一個程度,有的品種的河豚可以將河豚毒素分布在體表或黏液中,從而達到警示或震懾捕食者的目的。
 
   但如果這些河豚過度緊張或受到強烈刺激,會產出更多的河豚毒素在體表,在這種情況下,連河豚自身都扛不住中毒而亡。
 

責編:一冰

上一篇:廣東發現“世界最神秘的鳥”

下一篇:四億年前盔甲魚新成員發現

分享到: 0
?
?
真实乱偷全部视频,三级av网站,久久成人一区二区,亚洲 欧美 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