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托舉“心”的生命

“急診有一名急性胸痛患者,懷疑是心肌梗死,請您馬上為患者實施搶救。”聽到急診科的“召喚”,武漢亞心總醫院心臟中心病區主任王江友不論是在醫院還是在家,接到消息后都會馬上趕到醫院,帶領團隊對患者進行搶救。
生活中,這樣的對話和場景很常見,而王江友也一次又一次把處于死亡邊緣的患者挽救回來。
托起生命希望
2023年1月31日,家住湖北十堰的張女士因胸悶、氣短去了當地醫院就診,檢查診斷顯示,她患有一種少見的心血管畸形,發病率僅為0.4~0.6%的疾病——冠狀動脈瘺。心血管走形的復雜加深了確診困難,而且在她的造影CT中還發現,2顆隨時要命的巨型 “不定時炸彈”——心血管動脈瘤!
轉院來到亞心醫院,王江友憑借醫學敏感性及深厚的解剖學經驗,對之前的診斷結果提出了疑問——此前的診斷結果傾向,一根畸形血管(冠狀動脈瘺)朝向肺動脈侵犯,而巨大的動脈瘤體則分布在另一血管上。王江友卻認為這種觀點與自己“動脈瘤就在這一根畸形血管上”的推論不一致,從而會影響手術方案的制定。因此,在向張女士表述完推測后,建議再行進一步檢查。講解的同時,王江友還細致地手繪出畸形血管的病理與特點,畫出畸形血管“九曲十八彎”的走形示意圖,簡明清晰的圖樣不僅讓張女士更加清晰了自身狀況,還安撫下了她焦慮與驚慌的情緒,完全信服并接受了王江友提出的建議。
憑借豐富的手術經驗和對心臟解剖生理充分的駕馭能力,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配合嚴絲合縫,操作一氣呵成,用時不足40分鐘,所有難題便迎刃而解。手術完成后,復查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瘺和動脈瘤同時消除。由于是極微創傷口,張女士只住了一天院,轉天便回家了。待完全恢復后,病患懷揣著極大的信賴與感激親自送來了一封感謝信。
這臺手術只是王江友醫者生涯中的諸多高難度手術之一。“作為一名心血管醫生,要仔細檢查,為病人制定最優的治療方案,每一臺手術都要精雕細琢,力求完美。要知道,一臺手術的背后很可能是一個生命的生死抉擇。”王江友說。
攻堅心血管疾病
完美的手術,源于王江友深耕心臟科領域的積淀與追求。他長期從事冠脈及外周血管介入治療,扎根臨床技術的創新,培養教學醫學人才,努力開展科研,根據臨床需求,積極專利申報及臨床醫學轉化。始終堅持“醫、教、研”全面發展。
“每天穿著沉重的鉛衣為患者做介入手術,一站就是10幾個小時。另外,還有無數個日日夜夜科研工作的堅守。”王江友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發掘臨床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改善臨床需求的方法:改善繼發性高血壓篩查手段,分側腎上腺靜脈取血技術更新,運用CT三維重建圖像指導分側腎上腺靜脈取血,成功率從全國數據70%左右,提高至90%;針對取血導管存在缺陷,發明設計一種腎上腺靜脈取血專用導管;為了更好解決臨床中需求,自主研發設計一款血氣分析軟件可指導臨床實踐,提高重癥患者內環境紊亂問題最佳處理輔助手段。
因在臨床技術方面的突出表現,王江友成功入選為第七批武漢市青年骨干人才,湖北省血管外科微循環學會委員,武漢血管外科分會常務委員,武漢胸部血管疾病學會委員,武漢市急診醫學分會委員,積極參與學術組織交流。
堅守醫者仁心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三尺講臺,關乎未來”。王江友作為亞總心血管科教學秘書兼帶教老師,2022年聘為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責任更大,使命更為光榮。從攻讀碩士學位開始至今,主攻MI/R致心肌損傷的機制和防治,并取得階段性成果,發表多篇SCI 和中文核心文章。并榮獲中國心血管聯盟“中國中青年臨床研究基金——全身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領域的探索”優秀獎。
他言語輕柔、步履矯健,每天穿梭在病房、門診之間,忙個不停。他說,自己走上從醫道路,既是繼承發揚父母那一代人“強大祖國,服務人類”的心愿,也是受研究生導師影響,他表示,要不斷挑戰生命“極限”,給病患帶來最大的健康保障。
記者:丁瑩
責編:一冰